僅管知道這一天應該快到了,被家暴時還是很驚~~超級痛!!米米小姐在這個禮拜,對米米麻家暴了四次,有一次米麻已經忍不住打了屁股…因為即使嚴厲的告訴她「不可以咬媽媽,媽媽痛痛」,她還是氣得大哭。這個歡婆!媽咪只好撥打一一三保護專線申請保護令了。

驗傷單.jpg

 根據家暴中心提供的申訴流程,米米媽應該這麼做:

何謂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身體上不法侵害指的是:虐待、遺棄、押賣、強迫、引誘從事不正常之職業或行為、濫用親權、利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傷害、妨害自由、性侵害…等,包括有鞭、毆、踢、捶、推、拉、甩、扯、摑、抓、、燒、扭曲肢體、揪頭髮、扼喉頭、或使用器械攻擊(如玩具)等方式。 =>根據定義,米小姐,妳的行為已構成家暴要件了

《暴力發生時該怎麼辦》

  1. 勿再以言語刺激對方火上加油 =>所以不能說:妳咬啊,咬啊!有種再咬啊…。
  2. 保護自己的頭、臉、頸、胸和腹部 =>可是妳咬的不是這裡,是腿跟肩膀
  3. 大叫救命,使鄰居、親人能及時趕到
  4. 盡快脫逃到親友、鄰人或庇護中心
  5. 110報警,使警察阻止施虐者施暴,並護送你到醫院或庇護中心
  6. 驗傷拿甲種驗傷單,並以照片為證 =>有,如上圖以茲證明。大腿、肩膀多處,血跡斑斑,傷痕累累,天地可鑑。
  7. 到警察局備案、作筆錄
  8. 保留證物,如驗傷單、凶器、遭破壞之衣物 =>只有米米的兩顆牙
  9. 在司法人員到達前,必需維持暴力現場原狀以留存更多的證據
  10. 求助於有關機構

《暴力發生後該怎麼辦》

  1. 撥打一一三保護專線
  2. 向各縣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求助

 

以上,都只能在氣頭上想想而已,米麻能做的,只有在下次發生時,嚴厲的告訴妳不可以而已,接著就是等待妳哪一天明瞭家暴的不正當性了。很多媽咪建議,可以彈妳嘴巴或是咬回去,雖然可能有效,不過,那不是米麻的風格。

找了很多資料,還是以下這篇文章,深獲米媽認同,提供給被家暴的媽咪參考參考。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註: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能米媽太常吃米米的腳丫丫,被她學起來了,要改要改!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
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所以媽咪突然大聲吼妳是錯的,怪不得妳被嚇得大哭!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
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所以媽咪一時忍不住打妳屁股是錯的,要修鍊!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
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