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與手足友伴的良好關係  嬰兒與母親雜誌社
 

「良朋益友」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低潮,也分享我們的歡樂與成就,是人世間非常珍貴的感情。面對這種感情的培養,從精神分析論的觀點來看,其關鍵性時刻乃在嬰幼兒時期。至於要如何培養孩子與手足、友伴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呢?以下就提出一些方法。

精神分析觀點-事實給予滿足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依德認為人性本惡,因此從此一學說的觀點,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很困難的。但佛洛依德既然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必也提出了解藥,方法如下:

一、建全人格發展:

在嬰幼兒期,一方面滿足嬰兒的口慾,讓其無匱乏。二方面在肛門期大小便的訓練過程,不要過於嚴格或是放任。

二、人格結構的平衡:

嬰兒出生之後,其人格結構主要是本我的層面,充滿了動物性,大人適時給予滿足,必能讓其感受快樂人生的樂趣。

行為學派觀點-營造有利的成長環境

行為學派心理學家華生認為,行為的產生是環境刺激所引起的,因此,要培養嬰幼兒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要從生活環境以及管教方式著手,說明如下:

一、設計有利的成長環境:

一般而言,幼兒自一歲以後慢慢進入平行遊戲期,如果能有友伴一起玩耍,可讓孩子知道主體與客體的存在。

二、資源的提供:

資源提供的不當最容易引起幼兒間的紛爭,例如:玩具、食物、衣服等,因此,父母親要給孩子提供這些資源時,就必須考慮能不能「擺平」。

三、避免妒忌心的產生:

父母親對嬰兒或年紀較小的孩子,付出更多的關照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父母親一方面要避免這一種情景讓幼兒看到,二方面在照顧嬰兒的同時,順便關照大的孩子。

四、善用行為原理:

當幼兒與手足、友伴玩耍時,若能一起分享玩具和睦相處時,則給予鼓勵。如與手足或友伴玩耍而產生紛爭或攻擊行為時,則給予適當的處罰,但仍應多鼓勵、少責罰。

社會學習論觀點-營造觀察與模仿情境

社會學習論學者班都拉認為,行為的學習是透過觀察與模仿而來的,因此,欲培養嬰幼兒與手足、友伴之間的良好互動關係,就必須營造一個觀察與模仿的好情境,說明如下:

一、觀察:

父母關係與家中其他成員的互動關係,是嬰幼兒觀察、學習的對象,父母應儘量避免不愉快事件的發生,營造小孩間和樂相處的氣氛,給嬰幼兒有一個好榜樣。

二、模仿:

在教育上可以用角色扮演(扮家家酒)的方式來進行,在遊戲中,設計因彼此尊重、分享與和諧關係所帶來的愉快感覺。

培養良好的手足及友伴關係絕對有其必要性,期盼父母親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必有利於子女的社會行為發展,間接的,必有利於整個人生的全程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