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said:
平凡更可品嘗到生活的原味,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幸福是童話故事裡找不到的幸福

驚!!Photobucket    很多用藥知識是米米麻以前不知道的~該學!

嬰兒與母親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32

採訪/陳俐君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盧英仁
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陳培濤

相較於大人們生理機能的成熟,嬰幼童的小小身體,若不幸發生服藥過量、誤食處方,「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小小失誤,極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大大傷害。
小朋友可不是迷你版的大人,包括藥品劑型、服用方式、用量拿捏等,都得經過專業醫師仔細思量。本專題為各位爸比媽咪整理小兒用藥常見6大疑問,透過專家解惑,藥到病除,與您一同把關孩子的健康。


 
   望著搖籃裡正期待著「一暝大一吋」的小Baby,是未來晉身成大人的原始雛形;處在發育、成長階段皆快速的兒童,可不是迷你版的小大人。有別於成人,小寶貝在嬰幼兒,乃至於兒童時期的身體組織、器官與身體新陳代謝反應速率,都會因為各式藥物進入,產生不同作用與影響。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培濤表示,兒童用藥拿捏須比成人更加周延,舉凡年齡、體重、器官成熟度、藥物劑型(如水劑、錠劑或膠囊等)及給藥途徑(如口服、注射或栓劑等),都是考量重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7年所提出兒童用藥安全報告顯示,由於兒童劑量不易計算,因此醫師開錯藥比例竟是成人的3倍!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對此指出,目前多數中、大型醫院,多有引進適合兒童專用的藥品劑型;但還是有部分基層醫療診所,仍將原給大人口服的藥劑,磨粉減量給孩子服用,「不但劑量難以估算,藥品磨粉溼度、品質不一,與其他藥品相混也易有疑慮。」
 

  

Q1:帶寶寶出遊,需準備哪些「常備藥品」?

 


   
帶著小寶寶出遊,家長首要工作是先評估旅遊天數與地點。陳培濤醫師指出,若是要帶寶寶出國,除了在行前詳細檢查小孩的健康狀況,可預先向所信任的家庭醫師請求開立常備藥物處方籤,有助於行李準備。
 


   
再者,若家中有罹患慢性疾病(如:過敏、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的孩童家長,最好也自費請醫師開立充足藥物以便帶出國;若怕藥物準備不足等其他閃失,盧英仁建議,爸比媽咪可在出國前,請醫師先開立英文病歷摘要,以確保孩子用藥不致中斷。
 


出外必備藥品
 

1、退燒藥
最好準備退燒藥、退燒貼布或退燒塞劑,以求暫時緩解發燒,但是退燒藥僅可治標,家長仍須找出孩子發燒原因,並儘快就醫治療。

2、口服電解質水 

    可購買市售粉狀的電解質,加水沖泡飲用,能疏緩因腸胃不適所產生的脫水現象。

3、消脹藥 

    可用於因消化不良所引發的胃脹氣。

4、暈車藥

    旅途中,幼兒常會因暈車而哭鬧不安及嘔吐,會妨礙了周圍人的休息,也造

成旅程中的不便,所以可以準備適當的暈車藥,並讓孩子在服藥後舒服的平躺休

息,同時適度給予一點溫開水,以減緩不適。

5、  鎮靜安眠藥 

    幼兒因時差及環境改變遷等原因,容易哭鬧不安,通常暈車藥、流鼻涕及鼻塞用藥─抗阻織胺,藥物本身具有安眠與鎮靜的作用,使用上也很安全,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有成癮等副作用問題。

6、止癢、抗皮膚過敏及含抗生素配方的外用藥膏

7、    外傷急救包 

    包括OK繃、優碘、棉花棒,以及蚊蟲咬傷等外用藥膏。

8、    防蚊液 

    建議最好選擇DEET成份低於30%以下的產品,避免因重複使用而造成中毒或傷害肌膚。

9、    輕便蚊帳與耳溫槍 

 

  

Q2:寶寶服藥時,不能與哪些飲品、食物混用?易有哪些危險?
   
陳培濤醫師建議,不論大人或小孩,
服藥時以白開水送藥入口最安全,額外搭配其他飲料或食物,稍有不慎,嚴重者可能造成生命危險。盧英仁醫師特別舉出以下幾種在日常生活中,易與藥物產生衝突的常見食物,提醒家長務必留心。

1.葡萄柚汁

由於葡萄柚汁內有「黃酮素」,會抑制肝臟分泌一種名為「細胞色素P450」的酵素,把葡萄柚汁拿來配藥,會影響部份經由肝臟代謝的藥物,也容易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

盧英仁醫師提到,在美國,曾經有1名過敏患者,因在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的同時,也喝下了葡萄柚汁,結果導致心律不整死亡。所以,服用藥物時,千萬不要搭配葡萄柚汁,以免治病藥物反成索命毒藥,危及生命。

2.金屬離子含量高果汁 

 如番茄汁、蘋果汁等,拿來當水與藥物一併服下,易與藥物結合形成不同的複合物質,有影響藥效疑慮。

3.香蕉

對於有心臟方面疾病的患者來說,香蕉內富含鉀離子,若與治療心臟疾病的藥物同時服用,容易導致體內堆積過多的鉀離子,嚴重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危機。

4.含咖啡因飲料

不管哪種藥物,都最好不要與咖啡、茶或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飲料一同服用,這是因為這類含咖啡因的飲料,裡面均含有「茶鹼」,如果像是氣喘兒在使用氣管擴張劑時同時服用,可是會使氣管擴張劑過度吸收,出現嘔吐、痙攣、心悸等不適症狀。

  另外,治療貧血常用的「鐵劑」,也不可以與茶、咖啡等咖啡因類的飲品配服,當茶和咖啡內的「丹寧酸」和「鐵質」結合,會降低藥效。

5.
乳製品

    由於牛奶屬於「中和劑」,奶製品內的「鈣」離子與藥物結合之後,很容易降低藥性;而在吃如抗生素等藥物時,更不可與奶製品混著服用下肚。

    陳培濤醫師更提到,尤其新生兒容易吐奶,把藥混在牛奶裡喝下去,孩子容易因為無法忍受怪味而嘔吐,甚至引起兒童因誤以奶為藥物而拒喝,建議最好在餵奶前後30分~1小時間給孩子服藥,搭配溫開水喝下肚,才能確保藥劑吸收。

Q3:寶寶服用感冒藥時,不當使用易有哪些危險?

 

  小寶寶因生理機能未成熟,且受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幼童對於藥物的反應往往較大人敏感;而又由於成人藥物的作用性較強,若下藥份量不小心過猛,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多不適,甚至有生命威脅。

抗組織胺(用於治療感冒鼻塞、鼻水):
     盧英仁醫師提到,傳統的第一代抗組織胺中的「抗膽鹼素」,因有鎮靜效果,患者在服用後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嗜睡現象。幼童在服用這類藥物時,最好是選在睡前或不需集中精神學習的時候服用。

另外,抗阻織胺所帶來的副作用,還包括:口乾舌燥、全身無力、解尿少等反應,不過,目前新一代的抗阻織胺多屬於長效型,比較不會引起口乾、嗜睡副作用。

解熱鎮痛劑
     常見用於鎮痛、解熱的阿斯匹靈、普拿疼(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在適量使用下,能發揮良好功效;但像阿斯匹靈若不當使用,除了容易造成腸胃不適,還會有引發肝、腦細胞壞死的疑慮(即所謂:雷氏症候群)。

  另外,普拿疼也是一項普遍使用的止痛退燒藥物,但服用普拿疼過量,則會有產生肝臟毒性,甚至有導致猛爆性肝炎致死的風險。

 

‧氣管擴張劑
     臨床上用於治療咳嗽、感冒的藥物種類多元,其中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使支氣管平滑肌鬆弛的「氣管擴張劑」。
陳培濤醫師表示,門診很常見到幼童因個人體質因素或因服藥間隔過短等,出現心跳過快、手腳抖動、精神過度亢奮、冒冷汗、食慾下降與手腳冰冷等副作用而前來就醫的案例。他提到,大部分小朋友只要停止或減少服藥量,不適症狀即可獲得緩解。

 

‧鎮咳劑

   盧英仁醫師表示,給孩子在感冒服用鎮咳劑的用意,在於抑制延腦的咳嗽中樞,進而達到止咳效果。他並解釋提到,臨床上鎮咳藥物使用又分2大類,一為具麻醉性,使用該藥品會達到中樞神經抑制,同時出現藥物成癮、嗜睡、嘔吐等反應;。另一種為非麻醉性,服用過量則會出現暈眩、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與母親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31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 涂妙如

育兒提醒您,溝通是從日常的小事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經驗,並沒有所謂的速成溝通法,要讓親子關係朝正向與緊密的方向前進,家長需要付出更多心力。


      媽咪可能也有在賣場遇見過~躺在地板上大叫大哭、無理取鬧的孩子,多數的家長遇到這種狀況都希望讓孩子趕緊停止哭鬧,以免成為人群的焦點。

      生氣是人類原始的基本情緒之一,寶寶約從6個月大開始就會陸續出現各種情緒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階段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與需求,家長們要先了解這些成長階段,才能找出與孩子的最佳溝通方式。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與母親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31

採訪撰文/陳俐君
諮詢/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楊文麗

「溺愛,讓孩子無法無天!」一句告誡,由慈濟證嚴法師口中堅定道出,平緩語氣背後,卻如同正中要害般,赤裸裸地掀開早已扭曲不堪的家庭教養危機。
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個個是父母捧在手心中的寶。「愛,就是給他最好的!」難道是最正確的親情表現嗎?過度寵愛、凡事代勞,是否因此養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過寵兒」?專家提醒,明定家規不妥協,適時學說Yes & No,孩子才懂知福惜福,為自己負責喔!

在承受多次人工受孕失敗後,在父母引頸期盼下,如小公主般的娃娃終於誕生。掌上明珠,得來不易,娃娃一出生後,爸比媽咪迫不及待想給孩子滿滿的愛。看到娃娃因夏天悶熱不舒服而大哭,冷氣立刻24小時強力放送;半夜一聽到娃娃哭聲,立刻以跑白米速度,迅速抱起孩子安撫。

也許發現凡是用「哭」來表達需求很有用,娃娃學會了以「哭」來表達想法。開心也哭,不開心也哭;父母在甘願為兒奴的親情天性背後,不禁開始思索,如此寵愛娃娃,是否曲解了「愛的真諦」?

有求必應,潛藏危機
      爸比媽咪們是否有過以下經驗:帶寶寶逛街經過玩具店,看見喜歡的玩具,孩子總是大聲哭著要買;害怕接觸陌生環境,出門上學不是要媽媽連拖帶拉,就是乾脆坐在門口耍賴,說什麼也不去上學。

      面對這樣的「僵持」,爸比媽咪們該怎麼解決?是強硬拒絕?還是心軟遷就?隨著小寶貝的認知、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建立,若被孩子抓準了父母「有求必應」的個性,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楊文麗指出,常此以往,恐將不利孩子人格發展。

過度自我中心
      楊文麗心理師表示,從國內外幾項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長期習慣父母經常「有求必應」的孩子,有較高比例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質。

      她近一步解釋,在家長「有求必應」的教養模式下,孩子很容易錯將「服務」這項極具互動性的原始精神,只吸收到單向的「被服務是理所當然」的概念。由於孩子只吸收到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服務特性,容易養成小孩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質。

自我控制力差
      父母親過份溺愛,凡事代勞,除了養成孩子凡事以自我需求、喜好為中心的「目中無人」個性;還會因缺乏與他人互助的觀念,養成專斷、跋扈,無法接受別人說不以及限制的的人格特質。凡事總以「我想要」、「我說了算」等自私心態面對,長期下來,因為不習慣遷就環境、隱忍現實,對自我的態度、行為控制力多較差。

情緒不穩
    正因為從小對「自我控制」的能力不佳,對於即將步入校園團體生活的學齡前幼童來說,很容易因為太過「自我」,常遭同儕排擠或拒絕,這樣的負面互動回饋,會使一向在家受寵的孩子顯得不知所措、惱羞成怒,甚至出現強烈情緒反彈等情緒不穩現象。而由於家庭教育傳遞錯誤認知,造成孩子認知不和諧,老是覺得全天下的人都跟自己唱反調而心情不佳、情緒不定,若無即時導正錯誤觀念,很容易進一步引發孩子的社交能力危機。

社交差,學習少
      「錯誤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付出慘痛代價!」楊文麗心理師指出,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家長因寵兒寵出「小霸王」的現實案例不勝枚舉,「從小紮根錯誤,孩子性格很容易就此扭曲了!」

      凡事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過寵兒」,會因出現愛操控他人、跋扈、耍賴等個性,與之相處的同儕會因地位不平等而產生拒絕、遠離,甚至排擠的現象。當孩子被身邊的同學、朋友一個個拒絕,這對孩子的人際互動與學習機會,絕對會帶來負面影響。

認知形塑
教養:大小有別
教育小小孩‧先培養「做」的習慣

      楊文麗心理師指出,對於0~1歲小Baby來說,確保日常生活規律、健康成長,建立基本信任關係等,是父母親育兒的首要任務。而等到孩子約1~3歲大時,此時的行動力與理解力雖然還不甚靈活,但已經有能力透過行為結果意識、理解「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觀念。她建議,父母此時可開始為孩子制定明確生活規範(也就是「家規」),讓孩子即早辨識是非對錯,建立行為準則。

      楊文麗心理師提醒,這時期的孩子,還無法充分理解所謂「模糊」地帶,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應著重具體、黑白分明式的規矩,讓孩子有所依歸。

訓練大小孩‧學習「負責任」
    約3~6歲的大小孩,多半已經具備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也對於簡單的人際互動與是非對錯,有基本的認識與想法。面對這個年紀的孩子,家長教養應評估小孩的個別狀況予以進階教育;楊文麗心理師提到,對大孩子來說,學習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才能避免日後出現自私、推諉的行為。
    「小至自己收好玩具,大到完成爸媽老師交待的事項,都是負責任的表現。」楊文麗心理師認為,當孩子能夠理解,爸比媽咪的愛,不是無條件付出;適時「放手」讓自己學習為自己負責,也是父母的另一種愛。

結語
  極具效果的家庭教育,必須立基於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楊文麗心理師師強調,爸比媽咪們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態度,千萬不可有「他還小,長大就會好」的錯誤迷思。想不養出「過寵兒」之前,得先重新檢視自己是否已有「為人父母」的正確認知,不放大自己對孩子的罪惡感;勿以為替孩子做得多,就是愛孩子;不說一套做一套;也勿用威脅利誘形式養大孩子胃口,訓練孩子學習付出、對自我負責,以導向人格發展的正軌喔!

(詳文請見2009年八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29

撰文/陳韻如
圖文提供/《中醫師的私房藥膳》三采文化出版

  過去,因為食物並不像現在這般豐盛,故需藥進補;然而,在營養豐富的今日,食補文化應該從疾病的預防著手,且落實在日常飲食生活中,才是最正確的。身處亞熱帶的台灣,過敏性疾病一直是很多小孩的困擾,其實,只要爸媽稍加用心,藉由正確飲食來強化身體免疫系統機能,就能改善體質,漸漸遠離過敏。

本期小編特選了6道增強免疫系統的藥膳料理,讓媽咪輕鬆烹調、小孩健康吸收。
1.參棗燉田雞
【療效】
味道清甜的燉湯,具有增強免疫力,以及補肺脾二臟的療效。

【材料】
西洋參10片、紅棗10顆、大蒜2大粒、大蛙腿3支(約半斤)、水6碗

【作法】
1. 將蛙腿洗淨後,連同所有材料及水放置電鍋中燉煮約30分鐘即可
*此藥膳可不調味。

【精選食材與藥材】
* 西洋參
又名花旗參,性涼,味甘、苦,有補肺陰,清火,養胃生津等作用。
* 紅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之作用。

2.亮晶晶山藥凍
【療效】
口感清爽的果凍,能夠補脾肺並改善過敏體質。

【材料】
新鮮山藥150公克(約1/4條)、洋菜半包(半兩)、冰糖3大匙、水4碗

【作法】
1.新鮮山藥在水龍頭下沖水削皮,整塊入電鍋蒸熟,切丁分裝入小碗(模型)備用。
2.洋菜加水煮至溶化,加冰糖調味,然後過濾。
3.將煮好的洋菜倒入已裝有山藥的小碗(模型),置涼,放冰箱冷藏即可。
*冰糖分量可視個人口味調整。

【精選食材與藥材】
* 山藥
性平,味甘,富含胺基酸及醣蛋白,並且有補脾肺及濇精的作用,對過敏患者而言,無論大人或小孩均適宜。

3.白果蘆筍蝦
【療效】
清脆爽口的食材搭配,能夠增強體質及預防過敏發作。

【材料】
白果30公克、蒜5粒、綠蘆筍1把、蝦仁4兩、油1湯匙

【作法】
1.白果泡水30分鐘,入電鍋蒸熟備用。
2.蒜爆香後放入綠蘆筍炒,再放入處理好的蝦仁及百果一起炒,加點水燜開,適度調味即可。

【精選食材與藥材】
*白果
性溫,味甘、苦,有止喘去痰作用及小兒尿床適用。
* 蝦
性溫,味甘,有滋補強壯的作用。

4.參棗茶
5.芡實茯苓粥
6.薏仁羅宋湯

4-6詳見嬰兒與母親6月號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育兒生活 5月號 NO.228

採訪撰文/林明佳
諮詢/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 邵蘊萍

工業社會中充斥著各種有毒物質、地球環境的惡化以及癌症發生率的提高,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綠色生活,嚮往更環保、更健康的樂活方式,有些家長更是不吝於花大錢購買有機食物,只為了讓孩子吃得更健康、更自然,究竟孩子有沒有吃有機的必要?有機的好處是什麼?即由本文為您闡明。

  在聞癌色變的現代社會,人們開始重視養生課題,追求更環保、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帶動食用有機食物的樂活風,諸如國內名模洪曉蕾為了家人和寶貝兒女的健康,一早就去有機蔬果店購買食材來製作副食品;國外大明星葛妮絲派特羅更是嚴格控管兩個孩子的飲食,只讓他們吃有機食物,並禁止他們吃垃圾食物。
大:有機上身 價格倍漲 Why?

  平平是同樣的水果,打上有機的價格硬是貴上很多,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邵蘊萍表示,有機蔬果相較於一般蔬果,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前者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而改使用有機肥料,栽種方式強調土地的永續經營,不會因為化學肥料的濫用而造成土地的酸化。由於沒有使用農藥,因此有機蔬果的賣相普遍會較醜,且成本也較高,反映在售價上自然比較貴,有機蔬果的好處在於較沒有農藥殘留的問題,營養素也較為豐富(如:維生素C、鋅等…)。

  科學已發現─肉類、乳品與蛋等動物製品,因家畜在生長過程中被施打荷爾蒙與抗生素,若吃進肚,將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且人類食用的動物製品含有過量荷爾蒙,長期下來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或是造成發育過早的不正常生理現象;另外,家畜過度施打抗生素,可能使細菌演變成具有抗藥性的超頑強細菌,這類的動物製品吃進人體可能也會使身體具有抗藥性,進而造成新細菌的變種,衍生新的疾病。
  
  有機動物產品意謂在飼養過程中不施打生長荷爾蒙或抗生素,只吃有機飼料或牧草,並以天然放牧方式飼養;至於有機的麵包、穀類與麵食製品,精製過程較少,通常含有較多纖維質及營養素。而寶寶從離乳前期要銜接副食品階段之前,常接觸到的嬰兒副食品(如:米/麥精、水果泥、磨牙餅等),因為是針對小寶寶特別製作,在農藥或人工添加物的含量上通常只有一點點或避免添加,在食用上多半安全無虞,因此也並不一定非得選有機才安心。

過敏兒食有機較健康 Really?
  有些家長因為家中寶寶有過敏問題而堅持讓他吃有機食物,但是:「有機真的比較健康嗎?過敏寶寶該吃有機嗎?」邵蘊萍督導對此表示:「是否該食用有機或是一般的食物,對於過敏寶寶來說,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影響與差異,因為會導致及誘發過敏的食物多是存在於蛋類、牛奶、花生、肉類、海鮮等中的蛋白質,很少寶寶會對蔬菜水果有過敏反應,會選擇食用有機食材多半是考量到食物中可能含有農藥、荷爾蒙等的殘留問題。」

有機背後的問題
    消費者花了較高的代價購買有機農產品時,是否真能比較安心呢?邵蘊萍督導指出,之前消基會檢驗市面有機農產品發現仍有農藥殘留的問題,並不是100%完全無農藥;此外,消基會也在今年2月時,抽檢36件市售有機農產品,結果發現高達92%(33件)標示不符規定!有83%有機農產品根本沒有標示有機標章,其中不乏知名廠商或大賣場;目前國內雖然已規定有機農產品必須標示「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但國外進口的有機農產品仍沒有統一標章,使得消費者在面對市售琳琅滿目號稱有機的產品,心中不免多了一分疑慮。

認證機構 多頭馬車
  目前國內合法的有機產品驗證機構就高達8家之多,包括: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中華有機農業協會、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暐凱國際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及國立成功大學,認證有機產品的機構和標章呈現多頭馬車的狀況,更會使消費者霧煞煞!此外,台灣先天環境的破壞、土地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環境土質酸化、水質污染嚴重,也令人質疑培育有機農作物的農地是否真就沒有污染的問題。

消費者亦可以直接到農場參觀,觀察其是否有符合有機農業經營的現象,幾個觀察指標如下。
1. 有農田驗證標示牌。
2. 農場生產環境四周有防止外來污染之圍籬或緩衝帶措施、土壤呈鬆軟而成粉粒狀、常可看到成串成堆的蚯蚓糞便,用手輕撥土壤,還可看到一些有機質、在農場裡會有許多昆蟲(如:蜻蜓、蝴蝶、瓢蟲等)與青蛙等。
3. 消費者除可藉由訪談農民之生產理念外,亦可請農民提供農場近年土壤及水源之檢驗資料、有機資材製作或來源資訊、農場耕作計畫或紀錄,以及產品之農藥殘留檢驗報告等,作為購買參考依據。

  
  

(詳文請見2009年五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與母親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32

採訪/陳俐君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腎臟專科醫師 黃心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 許淑埜

打從寶寶一出生,經腎臟所製造出的尿液,在膀胱累積到一定容量時,即會從尿道排出。而受生理機能、飲食、季節等因素影響,寶寶的排尿量、解尿數、尿味,甚至於尿色等多所改變,透過觀察更可從中解讀諸多生理變化。關心寶寶健康,從「檢查尿尿」做起;視覺仔細、嗅覺機靈,新手媽咪也能透過「尿液」,替寶寶的健康把關喔!


    95%水分,加上約5%固體代謝物的「尿液」,就像是人類循環系統的「清道夫」,負責代謝體內多餘、廢棄的物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腎臟專科醫師黃心平指出,在母親體內的胎兒,正常約810周大時,生理即有「解尿」功能;而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只要有水分吸收,就有排尿能力。

基礎認識

解尿能力,出生開始

    黃心平醫師表示,正常寶寶在出生後的24小時內,理應會出現第一次「解尿」動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許淑埜更補充指出,根據調查研究顯示,足月寶寶一出生即在產台上解尿的機率約15%20%50%60%的小Baby,則會在出生後12小時內解第一次尿;而90%會在24小時內,99%最晚在出生後48小時內會解出尿來。


嬰兒解尿,主靠反射

    許淑埜醫師指出,剛出生的小Baby解尿行為,基本上是一種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動作。由於新生兒的大腦皮質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要小小的膀胱漲滿尿,不用等到大腦下指令排尿,膀胱即會自己收縮解出尿來。

    嬰兒時期的膀胱因為容量小,所以相較於成人動輒單次尿量200㏄上下,小Baby的每次尿量僅約1030㏄不等。而隨著年紀漸長,膀胱容量會變大;大腦皮質在成熟、發達後,也較能利用認知與意識來控制排尿地點與儲存尿液。

    黃心平醫師表示,一般孩子大約在2歲半以後,就有能力控制自己白天不尿在褲子上;而在3歲半後,大多可免除「夜晚尿床」的尷尬生活。


尿床定義,「5歲」為界

    正常幼童大概在3~4歲大後,多能有效控制膀胱,避免讓自己深陷尿床困境;但對有的孩子來說,受疾病、構造與心理等多重因素影響,到了快入小學的年紀,卻怎麼也學不會排尿控制。

    醫學上對「小兒尿床(Nighttime wetting)」的定義,主要是針對5歲以上幼童,每個月若持續出現2次或2次以上的夜間尿床現象;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自信心,父母親需考慮帶孩子就醫,尋求治療。

   特別提醒家長,除了尿床以外,小寶寶若白天無法禁尿,放任尿液外流沾濕褲子,爸比媽咪也得警覺孩子是否有泌尿道系統的問題。

 

4因素,影響尿液

    受到生理機能發育與季節、飲食等因素影響,新生幼兒的排尿量、尿液濃縮度與尿液顏色等常有別以往,甚至不若成人般穩定。根據黃心平醫師與許淑埜醫師的小兒臨床門診經驗,影響寶寶正常排尿,主與下列4項因素有關。


「年紀」對於排尿影響

    許淑埜醫師解釋,1歲以前的小嬰兒,由於生理機能未成熟,其尿液留鹽能力不佳;濃縮能力也不強,僅約成人的二分之一,所以與爸比媽咪等大人相比,小Baby所排出的尿液通常較稀。

    嬰兒們的尿液比成人稀,其背後也正代表著寶寶所需水分量比大人多。許淑埜醫師提到,相較於成人平均每日每公斤所需3040㏄左右的水分,Baby每天平均每公斤就需高達100㏄水分,所以若水分補充不足,小嬰兒可是會比大人更容易面臨「脫水」危機。


「季節」對於排尿影響

    身體廢物的代謝型態、管道多元,「尿液」僅是其中之一;受到冷熱季節變換影響,排尿量也會跟著改變。黃心平醫師指出,撇除飲食、疾病的其他因素,一般來說,冬季因體表揮發水分少,尿液排出相對較多;夏季因高溫造成代謝循環加快,體內廢棄物質外散管道增多,尿液相對變少。

    許淑埜醫師進一步解釋,體驗夏季高溫,人體會自己發展一套散熱模式。在此其中,可分成「有感散熱」與「無感散熱」2種。所謂「有感散熱」,主要是指水份由尿液及糞便中排出;而「無感散熱」則是水分透過體表(如:皮膚、肺呼吸)來蒸散。

  在炎熱夏季,正由於「無感散熱」的揮發量大,從體表外帶出的水分多,所以有別於寒冷冬季,尿液量相對較少。


「飲食」對於排尿影響

    當孩子的水分攝取夠多,解尿量相對就會增多、尿色也較淡;但若所攝取的飲食含水份量少,尿液則會減少、尿色相對較濃。

    另外,食用高蛋白飲食,會造成腎臟負荷變重,尿液中蛋白質含量偏高,容易有尿色偏濃的狀態出現;而過度飲用如可樂、茶等咖啡因含量過高的食物,則會因為食物釋放出咖啡鹼與茶鹼,刺激泌尿系統產生利尿效果,同樣會影響排尿量。


「疾病」對於排尿影響

    舉凡泌尿系統疾病,或是發燒、腸胃炎水瀉等所造成的生理不適,也都會影響身體水分散失。

 

尿量分析

    儘管人體所排出的尿量多寡,最大影響因素是「飲食」;不過對新生寶寶來說,不同月(年)齡時程,排尿量也各不相同。


  
許淑埜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寶寶,因為頭幾天進食量少,加上脊髓反射動作,單次尿量多半很少;但在出生約35天後,會進入「生理性利尿期」,此時排尿量會明顯增多,在這時期的寶寶,體重多會有明顯下滑10%15%左右;之後的排尿量,就會與進食量與身體無感所喪失的水分有著緊密關係。


    受到個體差異、每日水分吸收量、疾病與季節氣候等因素影響,黃心平醫師認為,小寶寶所謂的「正常尿量」並無一定標準。不過一般說來,寶寶解尿量,基本上仍與「體重」呈正比關係。不過他也提醒新手爸媽,若孩子的排尿量每小時每公斤小於0.51㏄,就是少尿;而每小時每公斤尿量超過34㏄,則是多尿,若合併有口乾、腹瀉,或是吃多、喝多等情況,須盡速就醫,以免錯失如糖尿病(多尿)、急性腎衰竭(少尿)等疾病的早期診斷機會。

 

結語

    透過全方位的新生兒篩檢,只要孩子沒有特殊的自體免疫疾病,多數小寶貝只要平日飲食均衡、水份攝取充足、定時排尿,就能免除疾病發生。但儘管如此,平日尿量、尿色、尿味的基本檢查功夫仍馬虎不得,爸把媽咪還是得替孩子細心把關,才能養出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喔!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與母親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32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蔡明克

「乳牙不重要啦!反正就算蛀掉了還有恆齒可用」、「乳牙不需要好好保養,等換成恆齒再努力刷牙就好了」,上述是部分家長對於乳牙的不正確知識,事實上乳牙的健康與否關係著寶寶接下來的恆齒發展。


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蔡明克指出,不善加保養乳牙任其長牙菌斑或蛀牙,輕則口腔產生異味、牙齒不美觀,重則包括:可能影響寶寶的食物攝取造成偏食、蛀牙的乳齒與恆齒並存容易造成恆齒蛀牙、嚴重的蛀牙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蛀掉的乳齒會造成口腔空間的改變進而影響恆齒萌發的順序,讓恆齒長得不整齊而需要矯正!
 

所以,牙齒的保養一定要從乳牙就開始做起! 

PART 1、寶寶潔牙進程表  

蔡明克醫師表示,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左右,口腔中並沒有牙齒,所以在這個時期並不需要特別幫寶寶做口腔的清潔。通常寶寶第1顆乳牙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冒出(每個小孩出現的時間不同),從第1顆乳牙冒出開始,就正式進入了寶寶潔牙的第1個時期,之後再以年齡來區分不同的潔牙階段,每個潔牙時期使用的清潔工具與方式皆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寶寶潔牙的進程表:

 

 

 

 

˙乳牙顆數:前齒4~8顆 

˙清潔次數:1次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 

蔡明克醫師指出,用完即丟的乾紗布是很好的潔牙工具,可以擦起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如果家長覺得乾紗布消耗量太大,也可使用可水洗清潔的紗布巾代替,只要用過後單獨將紗布巾清洗乾淨晾乾,就可重複使用。準備好紗布後,家長將紗布繞在食指上,就可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與內表面的擦拭。

這個時期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選在寶寶晚上喝完奶睡覺前,如果寶寶喝奶喝到睡著,家長也可在寶寶睡覺中幫寶寶擦牙齒,因為牙齒集中在前面,只要輕輕撥開寶寶的嘴唇就可擦拭,不必擔心會吵醒寶寶。

 

 

 

 ˙第2個時期:1歲~2歲半

˙乳牙顆數:8~16顆 

˙清潔次數:1次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 

這個時期乳牙的第1個臼齒會長出來,所以除了用乾紗布擦拭牙齒的外表面,也需要使用到牙刷來清潔牙齒的內表面以及牙齒咬合面的深溝凹槽,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吃得東西開始比較複雜,有些食物可能會卡在牙縫,所以牙線棒也是必備的工具之一。

家長先用乾紗布擦拭牙齒外表面,再用牙刷清潔內側面並以繞圈圈的方式清潔牙齒的咬合面,最後再用牙線棒清潔牙縫;使用牙線棒時另一隻手可拿著紗布,牙線棒清出的髒物可沾黏到紗布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會漱口,這樣的清潔方式,清潔完後就不需要有漱口的動作。

這個時期也是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也是選在晚上喝完奶睡覺前進行,若家長白天有時間,也可在白天吃過食物後增加1次。

 

 

 

 ˙第3個時期:2歲半~6歲(自己先刷+家長再刷刷)

˙乳牙顆數:16~20顆 

˙清潔次數:3次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牙膏(非必要) 

蔡明克醫師表示,這個階段的潔牙步驟大致與第2個時期差不多,有的孩子會開始想要學大人拿牙刷自己刷刷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拿牙刷刷刷看,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無法將牙齒刷得很乾淨,大體上還是要家長幫孩子刷。

若是孩子已經會漱口這個動作,就可以使用牙膏,不過蔡明克醫師認為並不一定要使用到牙膏,沒用牙膏依然可以將牙齒刷乾淨,只不過有的孩子會想模仿大人使用牙膏,也可讓孩子試試。

這個時期的清潔次數就要增加到3次,時間選在早、午餐後以及晚上睡覺前,除非早午餐吃東西後有食物塞牙縫需使用到牙線棒,否則只需要在睡覺前那一次潔牙時使用牙線棒即可。 

 

 

 

PART 2、寶寶正確刷牙法

 ˙第1個時期:6個月~1歲(媽咪要開始幫寶寶潔牙囉!)

隨著寶寶長大也要慢慢開始教導寶寶學會自己清潔,牙要刷的好,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與步驟,蔡明克醫師表示,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貝氏刷牙法」,步驟如下: 

 

  1. 牙刷以45度角的斜度向著牙齦。
  2. 從右上牙齒的外側開始,每次刷2至3顆牙,輕輕來回震動10次左右,之後再繼續往左邊移動2至3顆牙重複剛剛的動作。
  3. 上顎外側的牙齒刷完後,再繞到上顎內側的牙齒刷回來。
  4. 上顎整個刷完後就開始刷下顎的外側與內側牙齒。
  5. 若有使用牙膏,刷完要漱口將牙膏漱乾淨。

 

 

 

蔡明克醫師表示,刷牙的技巧則要掌握「輕」、「柔」、「反覆」三個原則,即刷牙的動作要輕、刷牙的力量要柔以及要反覆多刷幾次。按照上述的步驟,刷牙的時間約為2~3分鐘,若是少於這個時間,表示牙齒清潔的程度不夠,必須再刷久一點加強。

 

 

 

 如何讓寶寶喜歡刷牙?

大約1歲半前寶寶通常對刷牙會有抗拒的舉動,有的會用力掙扎或哭鬧,所以寶寶剛開始進行潔牙時最好父母可以一起合作,媽媽盤腿坐在床上,可以墊個枕頭讓寶寶舒服的躺在媽媽腿上,爸爸則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讓寶寶不要亂動。由於牙刷容易刷到外側牙齦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所以剛開始進行潔牙過程時,家長可先用乾紗布清潔孩子上下顎外側的牙齒,牙刷清潔內側牙齒與咬合面,等寶寶漸漸習慣用牙刷後,再改成用牙刷刷完全口牙齒。

 

 

 2歲前半強迫刷牙是必要的家長幫寶寶刷牙的動作要輕柔,刷牙前也可先告知寶寶會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只要寶寶感覺不會痛,久了就會習慣刷牙這個動作。若是在刷牙過程中寶寶哭鬧,家長千萬要堅持刷完,不可中途放棄,蔡明克醫師表示,幫2歲之前的孩子刷牙都是要有點半強迫的,即便寶寶會抗拒家長也要堅持,因為刷牙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最好能持續性使用,才能營造優質的腸道環境,調整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

 

有過敏體質的人,總是必須跟惱人的症狀纏鬥一輩子,眼睛過敏的,經常是又紅又癢;鼻子過敏的,總是噴嚏打不停、鼻塞吸不到空氣;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常吃這也癢、吃那也癢;有氣喘毛病的,一發病起來常常喘不過氣;有過敏性腸炎的,更是常得忍受腹瀉、肚子脹痛的痛苦。

過去,面對這些困擾,只能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來抑制發炎反應,也就是說只能控制過敏症狀,有吃藥就緩解,一停藥症狀又出現,無止盡的吃藥,病人便會開始擔心──會不會吃出問題來?

近幾年來,免疫學界經過許多的科學研究發現,吃下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可以改善過敏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又不會有像藥物般的副作用,因此近來「益生菌抗過敏」的觀念相當盛行,成為過敏患者爭相討論的話題。

問題就出在免疫系統
 
會發生過敏疾病,其實是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有相當大的關係。

台灣整合醫學協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副教授許清祥表示,我們生活在充滿病源性微生物的環境中,免疫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防線,免疫系統可以分辨敵我,攻擊有害的物質,對於無害的物質則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套機制使人類能夠生存在地球上十幾萬年。但是免疫系統不是絕對的精密,有時也會出錯,當免疫系統對於一些無害的物質開始進行無謂的戰爭,人體就成了戰場,就在各種器官上產生症狀,這便是所謂的過敏性疾病。

而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有兩種路徑──Th1Th2,這兩種路徑必須平衡發展,如果Th2的免疫路徑太活躍,就會過敏。簡單來說,益生菌抗過敏的原理就是使Th1上升產生調整型T細胞,並抑制Th2

許清祥表示,目前西藥如抗組織胺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效果快,對於症狀的急性處理較佳,但由於其無法抑制Th2,只要停藥,症狀又會出現。長期要達到抑制Th2,就可以透過益生菌來調整。
 
那麼,以益生菌調整可以使過敏疾病斷根嗎?許清祥表示,由於過敏疾病50%是基因遺傳而來,所以不論任何的治療都只能有緩解的作用,但服用有效的益生菌緩解過敏是顯著的。

許清祥說,如果選用正確的益生菌,1個月可以減輕50%的過敏症狀;第3個月IgE抗體(引發過敏的抗體)可以下降25%;到了第6個月,體內優勢菌叢可以被建立;第6個月之後,素食者就不需再補充了,但習慣大魚大肉者,仍建議37天補充一次,以維持體內益菌的菌量。
 
選對好菌 才有效果

因此,正確選用益生菌對治療過敏性疾病就是一個關鍵了。

什麼叫做益生菌?許清祥表示,益生菌就是長久以來與人類共生的腸內細菌,這些細菌不會使人生病,反而能帶給人類許多的益處,例如乳酸菌、雙歧桿菌及少數的鏈球菌,不同的菌種對人體會有不同的功能,像是幫助營養吸收;平衡腸內菌相、改善腹瀉;幫助乳糖代謝,改善乳糖不耐症;改善便秘等。至於可以改善過敏性疾病的益生菌,許清祥和他的研究團隊則是花

了多年的時間利用先進的生物晶片技術,篩選分離自國人腸道的益生菌,成功研發了適合國人的第一株抗過敏的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目前市面上幾種改善過敏的益生菌產品都是源自這一株,產品型態包括優酪乳、膠囊、粉末等。

那麼,該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益生菌產品呢?許清祥提出以下的選用重點:

<重點1>菌種:必須是經過雙盲臨床人體試驗的菌種,光是動物實驗不見得會有效。

<重點2>定殖腸道中:益生菌必須通過耐胃酸膽鹽的試驗,才能活跳跳的抵達腸胃道,

                
也要能粘黏在粘膜、定殖在腸道中,才不會隨糞便排出,

               
這樣的益生菌才有可能在人體腸道中複製繁殖,成為優勢菌種。

<重點3>保存:益生菌是活的東西,活的東西就有它的壽命,會隨時間或是不良的儲存環境 而使活菌數漸漸減少。以前生物科技還不發達,這類的產品需要冷藏。但是目前包埋技術 日新月異,能夠有效隔絕空氣以及水分,保持益生菌的活性。最新一代的雙層包埋技術已經能讓這類產品在常溫下儲存,但是還是要盡量避免日曬、高溫與潮濕,並且盡早食用。所以,如果不是「雙層包埋技術」的產品,購買時商家應該是從冰箱取出產品,民眾買回家後應該放進冰箱,存放冷凍庫會比冷藏庫好,以免益生菌死光光,吃下的只是一堆的賦形劑。
<重點4>可靠性:自己在家DIY培養的菌是絕對不行的,建議選擇符合良好製造規範
GMP)的產品,比較有品質保障。

平日飲食吃錯了 也沒用!


服用益生菌的同時,飲食的配合是很重要的,以免破壞益菌環境。

<不可吃>

1.
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對益生菌的生長有害,最好不要飲用。

2.
千萬不要大魚大肉,高蛋白飲食會使壞菌滋長,抑制益生菌。

3.
勿和抗生素一起用:益生菌是細菌,所以會被抗生素殺死。

<可吃>

益生菌最好跟新鮮蔬果一起吃,因為蔬果中的膳食纖維稱為「益生素」,可以讓益生菌生長得更好。吃太多會不會傷身體?

益生菌的服用時間,以清晨或睡前空腹時服用最好。許清祥強調,益生菌最好能持續性使用,

才能營造優質的腸道環境,調整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很容易使壞菌再長回來,所以持續地補充益生菌,才能維持良好的菌叢環境。

那麼,益生菌吃太多會不會傷身體?許清祥表示,益生菌主要是在腸道中發揮其調整免疫系統

的功效,並不需要進入血液中,也不會像藥物般經過肝腎代謝,所以不會傷肝、腎。

益生菌吃得再多也是隨糞便排出體外,不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且長期使用,不僅過敏症狀得以改善,腸道也更健康。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連玩兩個禮拜不膩嗎?

當然不會,只要天氣熱,米爸說下禮拜還要來玩!!(再次提醒米爸,不可失憶,說到要做到,時間到了要起床)

這次是有備而來,不像上次臨時起議。什麼叫有備而來?

噹噹!!~~有超級無敵可愛的小蜜蜂裝以及造型亮眼的粉紅小熊浴巾

裝可愛配備.jpg 

這次米米連摸索期都直接跳過,下水後就玩開了,直接看照片

玩開了.jpg 

 

水其實真的很淺,相當安全。除非有bb像米米一樣笨笨的為了撿樹葉整個人連一顆頭潛入水裡,嗆到了兩次。

米米為了撿樹葉,一整個忙…因為樹葉掉不停。

 

這一身小蜜蜂裝是米米姑姑的恩典,穿起來比預期中的可愛。今天早上也成為整個水池的焦點。很多學生姐姐經過都驚呼,超可愛的!搶著要跟米米拍照,只見低調的米爸躲到千里之外…只剩米媽在那邊說謝謝。其實這麼可愛的泳裝,穿在哪一個小bb身上都一樣可愛啦!

從10:30玩到快12:00時,水池快要人去樓空了,實在太熱了。於是米米就做了下面這件事…趁別的bb在換裝時,拿別人的球玩。這就是大家一起玩的好處,打個招呼,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玩別人的球.jpg 

玩夠了,我們也該換裝了,這時斗篷就出場了。這件就是米麻在網路上買的了,剛好那時在特價,想說無論如何未來一定用得到就敗了下去。靠著斗篷的遮敝,米媽輕輕鬆鬆的在2分鐘內把泳衣脫下,衣服和尿布穿上,即使沒到更衣間米小姐還是沒露點。

好用浴巾.jpg 

米米玩得開心,米爸也樂得輕鬆,舖了一條浴巾就在旁邊吃起了麵線和水煎包(這種天氣,吃麵線和水煎包超不應景),米媽則是點了美式早餐(這比較像在野餐吧!),只不過螞蟻大隊馬上就來了。

下禮拜為了避免米米一直借人家的玩具玩,米麻想…要帶的傢俬更多了。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會買這個桌子,其實是某一天早晨,當我捧著羊奶給米小姐喝時,突然想說,通常一口土司、一口羊奶應該是比較享受的,所以把羊奶和土司一起給米米。沒想到,她居然大哭了起來,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當下我一頭霧水…倒底在哭什麼啊??…米小姐還氣得用手打土司和羊奶。後來我把土司拿開,只給羊奶,她才慢慢止住了哭聲。喝完羊奶,給她土司,她就一口口滿足的吃完了。

後來想一想,這就是小貝比的不得意期。第一,在孩子心中,很多東西都是有秩序的,一但我沒按照秩序做,她就會有很大的反應。第二,她沒辦法讓自已一手拿羊奶、一手拿土司,媽咪一時興起的動作讓她太忙了,她做不到只好用哭來表達。

所以米麻才想說,給她一個屬於自已的桌子,東西放著,讓她自已去安排她要的秩序。本來想買學習桌,不過由於學習桌通常附椅子,但家裡已經有一張嗶嗶椅,尋找的目標就只剩桌子。現階段還要考慮暴力派的她會不會拿桌子去砸米爸的頭,所以不能太硬的(米爸陪她玩時,常常玩裝屍體的遊戲…結果都不小心就睡著,米米便會拿刑具家暴爸爸)。就這樣,經多方考查下,我買下了這個可愛的桌子,花了$399元。

IMG_0723.JPG 

顏色跟家裡舖的地墊太搭了,讚讚讚!

接下來就是組裝了,一共五大片(當桌面及桌腳)、四小片(當桌墊),相當簡單就可以組裝完成。專利的設計讓桌子很牢固,不會解體。EVA材質讓我很放心不會有人被家暴。

桌子.jpg 

一邊組裝一邊想像米米使用的畫面…

正常用途.JPG 

好乖,自己吃早餐喔…

只是事實絕對不是這麼單純,米米並沒有浪費桌子應俱備的功能,她把桌子反過來,當她的小城堡;把桌子推一推,當助步器;還站在桌子上,當dancing girl;最後直接翻桌,當立法委員!這小孩,沒新聞看也會翻桌,有天份...

桌子的其它玩法.jpg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炎炎夏日,飲食衛生非常重要,尤其是烹調食物第一線的道具,例如砧板、菜刀與抹布等物品的清潔與消毒,更是需要好好把關。

1. 砧板清潔隨手做
 砧板使用之後,一定要徹底清潔,可以使用熱水、也可以使用清潔劑,或是小蘇打粉來徹底除去油污,最後還可以使用大量的熱水來澆燙。
 砧板使用久了之後,常常會在砧板上造成細小的缺口,這些小缺口,很容易就會變成細菌的溫床,所以在洗完砧板後,要記得用熱水再沖過一遍,便可以提高殺菌效果。
 不過像是煮過青菜的熱水,就不能再拿來清洗砧板。因為富含營養成分的湯汁,反而會助長細菌的生長。


2. 鹽醋水消毒砧板
為了對飲食衛生做徹底的把關,除了養成隨手清潔砧板的習慣外,最好要經常定期以鹽醋水來消毒砧板。
*自製鹽醋水來定期消毒,鹽醋水的做法如下

材料:鹽巴、白醋、冷開水

調配方法:鹽巴與白醋與冷開水的比例是1:2:6。

使用方法:
(1) 先把砧板洗乾淨。
(2) 接著把乾淨的抹布泡入鹽醋水中充分浸濕。
(3) 然後將抹布稍稍擰乾,再把砧板整個包覆起來。
(4) 最後把剩下的鹽醋水慢慢的澆淋在抹布上,然後靜置1 小時後再清洗即可。

心得分享:
1. 以鹽醋水消毒砧板完畢後,只要以清水沖洗即可,完全不必擔心殘留的問題。
2. 不要以黑醋來代替白醋,但可選用一般白醋即可,不必用到價格較高的穀物醋。
3. 多年前日本細菌學會總會,曾經對鹽醋水做過實驗,他們將含有1 千萬個大腸桿菌的樹脂製品砧板,泡在鹽醋水中1 小時,1 小時之後再做檢驗發現,砧板上的大腸桿菌已經不到100個,可見鹽醋水的威力十分強大。


 

我要買一個新的啦!砧板用太久了…

 

【記者林上玉/中縣報導】

你也許不知道,砧板可能比馬桶還髒,朝陽科技大學陳耀寬教授最近做一項廚房菌數研究發現,使用過兩個月的木頭砧板,總生菌數竟是馬桶的12倍,塑膠砧板也有相同情形。陳耀寬建議,家中砧板生食、熟食分開,每次使用後清洗晾乾,至少兩到三天殺菌一次。

陳耀寬教授做廚房菌數研究發現,砧板竟然比馬桶還髒,使用過兩個月的木頭砧板,平均每平方公分有3萬7000隻細菌,總生菌數是馬桶的12倍,使用過三年的烏心石木砧板,即使是每次使用後都清洗保養,總生菌數仍高達馬桶的42倍,平均每平方公分有12萬7000隻細菌,一口可能吃進數百萬隻細菌。

廚房溫熱又潮濕,是細菌最容易孳生的溫床,陳耀寬說,檢驗證實,廚房用具中以砧板最髒,猶如細菌的培養皿,他隨機抽樣馬桶蓋,總生菌數平均值是3000隻,遠低於砧板。

陳耀寬表示,塑膠砧板不適合切熱食,以免釋出有毒成分,至於殺菌方法可將水煮開後淋在砧板上,或到藥房買藥用酒精,稀釋70到75%的殺菌效果最佳,裝入噴瓶後,噴在砧板上殺菌消毒,不過最好還是每年更新砧板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育兒過程中,最麻煩的問題就是大小便的訓練。如何讓幼兒自己處理生理方面的需求與問題是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有經驗的父母,在孩子未滿二歲之前就可以將孩子訓練好:失敗的父母則不斷地為此事費力傷神。
 幼兒大小便的訓練,除了可運用心理學中所謂應用聯結學習和獎勵學習的原則以外,還可強調語言能力、想像、模仿、口語複述與口頭指示,讓孩子除了學會控制大小便、自己處理大小便之外,也學到語言表達的能力。

 精神分析學派學者認為嚴厲的大小便訓練對兒童未來人格發展具有不良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幼兒其它不適應症或反社會行為(如口吃、歇斯底里、攻擊行為等)。因此,訓練過程要充滿愉快的氣氛,透過父母親真誠的關懷與愛,讓幼兒勇於去嘗試錯誤、獨立發展。

 依據醫學常識方面的論點,不鼓勵體能發育不全以及身體有病的孩子接受訓練;在運用工具制約學習的原理方面,為學到的各種反應或目標行為安排了很多種強化物或增強物,透過藉用洋娃娃作為模仿學習的對象,由孩子關心朋友的「友伴關係」發展中達到社會化效果。

 依據發展心理學家的論點以為,小孩十八個月大以後就可以開始接受大小便訓練。由於小孩子的生理發育、心智發展,以及膀胱控制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在訓練大小便之前應先作三個簡單的測驗:第一是測他的膀胱控制能力;第二是測他的生理發育:第三則是測他對指示語的反應能力。透過此種簡單的測驗,瞭解孩子生理發展的狀況與成熟的程度。

 要瞭解小孩對指示語是否俱備足夠的反應,可以嘗試下列十個動作的測驗:首先請他指給你看他的
鼻子
眼睛
頭髮
嘴巴
請他坐在椅子上
站起來
模仿一個簡單的動作
跟著你到一個指定的地方
拿一件熟悉的東西
將一件他熟悉的東西和另一件放在一起
假如小孩能做到上述十項中的八項,表示他智能發展已經達到可以訓練的階段了,可以著手訓練大小便了。

 訓練開始先以洋娃娃作示範,以會小便的洋娃娃教孩子模仿各種動作,知道在小便時應該學習什麼特別的動作,以及做完這些動作可以得什麼樣的讚許獎賞。然後讓孩子自己來指導洋娃娃做必須的動作。正確行動的步驟如下:
給娃娃喝水
扶著娃娃去尿尿
幫娃娃拉下褲子
抱娃娃坐上小便器
按下沖水裝置
從洋娃娃示範表演過程中,孩子已經學會自己清理尿液,知道正確的大小便會得到什麼樣的讚許獎賞,有意外時又會得到什麼樣不悅的表示。接下來就是製造「保持乾褲子」的動機。

 問孩子:「你的褲子是乾的嗎?」,要他摸摸褲襠,並要他用話或點頭表示褲子是不是乾的;然後給孩子小點心或其它東西,誇獎他的乾褲子。在利用獎賞時同時告訴孩子,他好朋友如何為他的行為感到高興,經由口語的複述加強孩子的瞭解,瞭解兩件事是:
應該在便桶裡大小便。
不能尿濕自己的褲子
透過此種策略,讓孩子由「做中學」,很快體會出大小便訓練的功用。

 當孩子第一次不需要由父母提醒,自己走到便桶那裡,也不需要指示和引導,自個兒完成整個大小便的過程,此時已完成訓練。透過此種訓練的策略,可讓父母免去為孩子包尿布或清理大小便的困擾。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訓練過程中,必然有段所謂的黑暗時期,要容忍訓練未完成前,孩子尿床與大小便失禁的事實。以更大的耐心與包容,協助孩子渡過成長的依賴期,免除包尿布的恐懼。如此,您也將會有個「乾爽」的寶貝了。
商鼎文化出版社

作者:林進材著
出處:成長路上親子行《商鼎文化出版社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 職 系 列 10 ~ 


大 小 便 控 制 是 孩 子 一 個 自 然 的 生 理 發 展 階 段 , 也 是 需 要 時 間 學 習 的 過 程 。 大 部 份 兩 歲 半 至 四 歲 的 孩 子 在 日 間 已 懂 得 控 制 大 小 便 , 而 到 八 歲 左 右 都 不 會 再 尿 床 。 由 於 每 個 孩 子 的 發 展 速 度 都 有 分 別 , 你 需 要 耐 心 地 觀 察 和 了 解 孩 子 的 發 展 特 性 來 計 劃 如 廁 訓 練 。

何 時 開 始 學 習 如 廁 ?

何 時 開 始 如 廁 訓 練 是 沒 有 硬 性 規 定 的 , 先 決 的 條 件 是 必 須 配 合 孩 子 在 生 理 及 心 理 上 的 發 展 。 一 般 來 說 , 孩 子 在 歲 半 至 兩 歲 間 就 會 開 始 在 行 為 上 表 現 出 他 已 準 備 就 緒 。

千 萬 不 要 以 為 愈 早 開 始 訓 練 愈 好 。 如 果 孩 子 發 展 尚 未 成 熟 , 過 早 的 訓 練 會 造 成 親 子 關 係 緊 張 , 甚 至 會 因 為 孩 子 經 常 未 能 成 功 地 如 廁 , 而 為 他 帶 來 挫 敗 感 。 若 孩 子 不 願 意 或 表 現 害 怕 , 切 勿 強 迫 進 行 。 你 必 須 明 白 如 廁 訓 練 是 幫 助 孩 子 學 習 在 適 當 的 時 間 和 地 點 大 小 便 , 而 不 是 去 控 制 他 。 只 有 孩 子 本 身 才 能 控 制 他 自 己 去 大 小 便 。

當 遇 上 可 能 造 成 干 擾 孩 子 學 習 的 情 況 , 如 度 假 、 搬 家 、 剛 剛 添 了 新 生 嬰 兒 、 孩 子 患 病 初 癒 等 , 便 要 把 訓 練 後 延 , 直 到 事 情 都 安 頓 下 來 及 孩 子 情 緒 不 再 受 干 擾 為 止 。

如 何 知 道 孩 子 可 以 開 始 如 廁 訓 練 ?

首 先 觀 察 孩 子 的 排 泄 習 慣 一 段 時 間 , 若 他 出 現 下 面 任 何 一 項 行 為 徵 象 便 可 開 始 如 廁 訓 練 :

. 在 白 天 , 可 保 持 尿 片 乾 爽 最 少 兩 小 時 或 在 午 睡 中 沒 有 尿 濕
. 大 便 的 時 間 變 得 有 規 律
. 當 有 尿 意 或 便 急 時 , 孩 子 能 用 表 情 、 動 作 或 說 話 向 你 示 意 ( 例 如 : 紅 著 臉 、 突 然 停 止 所 作 的 事 情 、 拉 著 褲 子 、 抓 著 陰 囊 、 蹲 在 地 上 或 說 「 尿 尿 」 等 )
. 能 服 從 簡 單 的 指 示
. 對 上 廁 所 或 坐 便 盆 感 興 趣
. 孩 子 會 因 為 尿 片 弄 髒 了 而 感 不 安

如 何 預 備 如 廁 訓 練 ?

. 讓 孩 子 每 天 吸 取 充 足 的 水 分 和 纖 維 質 , 使 排 泄 通 暢 ; 排 便 困 難 會 減 低 孩 子 學 習 如 廁 的 意 欲 , 而 足 夠 的 水 分 亦 可 確 保 孩 子 常 常 有 練 習 如 廁 的 機 會 。
. 為 孩 子 預 備 合 適 的 便 盆 ; 你 可 讓 他 參 與 挑 選 。 便 盆 底 部 必 須 平 穩 , 不 會 傾 側 , 邊 緣 平 滑 , 坐 起 來 舒 適 。 坐 椅 形 的 便 盆 對 孩 子 來 說 較 易 使 用 。 男 孩 子 用 的 便 盆 , 前 端 最 好 有 防 濺 瀉 的 圍 擋 。 若 選 用 坐 廁 , 便 要 加 上 兒 童 廁 板 和 腳 踏 , 讓 孩 子 坐 得 安 穩 。
. 把 便 盆 放 在 孩 子 熟 識 及 固 定 的 地 方 , 比 如 孩 子 遊 戲 區 或 客 廳 的 一 角 。
. 先 讓 孩 子 熟 習 便 盆 , 可 讓 他 試 著 坐 上 便 盆 , 玩 假 裝 的 遊 戲 來 練 習 如 廁 程 序 。
. 多 跟 孩 子 說 關 於 上 廁 所 的 故 事 , 或 玩 娃 娃 上 廁 所 的 遊 戲 。
. 讓 孩 子 跟 著 你 或 兄 姊 一 起 上 廁 所 , 給 他 機 會 去 模 仿 。
選 擇 暖 的 季 節 來 開 始 訓 練 會 較 為 理 想 , 因 為 孩 子 可 以 少 穿 一 些 衣 物 , 在 如 廁 時 就 會 較 為 方 便 。
. 給 孩 子 穿 上 寬 鬆 和 較 易 脫 下 的 褲 子 。 在 日 間 可 考 慮 讓 孩 子 不 包 尿 片 而 改 穿 棉 質 學 習 褲 , 讓 他 感 到 褲 子 濕 了 後 不 舒 服 的 感 覺 。

如 何 進 行 如 廁 訓 練 ?

當 孩 子 和 你 都 準 備 好 了 , 便 可 循 以 下 的 程 序 , 每 天 持 之 以 恆 地 去 進 行 如 廁 訓 練 :

  1. 選 擇 一 個 合 適 的 日 子 開 始 訓 練 , 最 好 是 你 較 為 空 閒 而 每 天 均 可 預 留 足 夠 時 間 ( 約 半 天 ) 的 日 子 。
  2. 根 据 孩 子 的 排 泄 規 律 , 安 排 他 在 這 些 時 間 上 廁 所 。
  3. 漸 漸 地 把 如 廁 的 時 間 與 孩 子 的 日 常 生 活 配 合 , 例 如 : 安 排 在 早 上 起 床 後 、 飯 後 或 入 睡 前 上 廁 所 。
  4. 對 孩 子 解 釋 如 廁 的 程 序 - 向 你 示 意 , 走 到 便 盆 / 廁 所 , 脫 下 褲 子 , 坐 在 便 盆 / 廁 板 , 排 便 , 揩 抹 乾 淨 , 穿 上 褲 子 , 洗 手 。
  5. 觀 察 到 孩 子 有 便 急 的 跡 象 時 , 便 問 他 是 否 有 如 廁 的 需 要 , 以 輕 鬆 的 態 度 來 鼓 勵 孩 子 跟 著 程 序 坐 在 便 盆 上 。
  6. 若 孩 子 拒 絕 上 廁 所 , 不 要 強 迫 他 , 下 次 再 嘗 試 問 他 。
  7. 若 孩 子 能 在 便 盆 內 大 小 便 , 就 要 稱 讚 及 鼓 勵 他 。 假 使 他 坐 上 數 分 鐘 仍 未 能 成 功 , 你 亦 要 稱 讚 他 能 在 便 盆 上 待 上 了 一 會 , 然 後 讓 他 暫 時 走 開 。

其 他 注 意 事 項 :

. 不 必 堅 持 男 孩 子 站 著 小 便 , 開 始 時 坐 著 小 便 會 容 易 一 些 。
   
. 在 開 始 訓 練 的 階 段 , 留 在 一 旁 陪 伴 他 , 有 需 要 時 給 他 協 助 。
   
. 要 耐 心 地 引 導 孩 子 , 不 要 期 望 在 短 時 間 內 獲 得 成 功 。
   
. 孩 子 會 有 失 敗 的 時 候 ; 你 應 以 平 和 的 態 度 替 他 清 理 , 然 後 跟 他 重 溫 如 廁 的 程 序 。
   

如 廁 訓 練 需 時 多 久 ?

每 個 孩 子 所 需 的 訓 練 時 間 都 不 同 , 有 些 孩 子 可 能 在 三 至 四 個 星 期 間 已 差 不 多 能 完 全 控 制 大 小 便 , 亦 有 些 孩 子 需 要 較 長 的 時 間 才 能 做 到 。 即 使 已 經 完 成 了 如 廁 訓 練 , 孩 子 當 然 也 會 偶 有 「 意 外 」 的 時 候 。 父 母 毋 須 太 擔 心 。 孩 子 學 習 上 廁 所 小 便 比 大 便 容 易 , 所 以 若 他 在 訓 練 的 早 期 堅 持 在 尿 片 中 排 便 是 正 常 的 。 父 母 只 要 保 持 耐 性 , 給 他 多 點 時 間 去 培 養 上 廁 所 的 興 趣 便 可 。

本 健 康 院 設 有 一 系 列 的 親 職 研 習 班 和 資 料 單 張 , 專 為 準 父 母 及 嬰 幼 兒 家 長 而 設 , 歡 迎 向 健 康 院 醫 護 人 員 查 詢 。http://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lass_life/child/child_oty_parenting_p10.html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收到統一有機型錄裡頭有一篇教學DIY豆漿的食譜,分享給大家。

已經兩個禮拜了,米米早上喝羊奶、下午喝豆漿當甜點,晚上才喝配方奶。由於外面賣的豆漿太貴而且不知添加了什麼,所以豆漿就由米米麻自己搞定,至於豆渣的部份,不是當洗碗劑就是直接丟掉。吳興街劉家豆花的二公子(我家老大)說,豆渣的部份,以前我婆婆都煎餅來吃,聽起來技術性好像很高,一直沒嘗試過。現在看到這個食譜,才知道,簡單啦!做過以後發現真的挺香挺好吃的喔!

DIY 手作豆漿

材料:黃豆-190 -1500-1700cc

做法:

  •  
    •  
      • Step 1 洗豆、浸豆:用水將黃豆洗淨,去除灰塵;將洗淨的黃豆泡水,水量可多一點,浸泡約5~6小時。浸泡後的黃豆體積,約莫會比原來大2倍。
      • Step 2 磨豆:將浸泡好的黃豆瀝乾,放入調理機,再倒入1500-1700cc的水。啟動調理機打碎黃豆,打到沒有碎粒即可。

 step 1.jpg

  •  
    •  
      • Step 3 濾渣:準備一只空鍋與紗布袋,將打好的豆漿緩緩倒入紗布袋,利用紗布袋過濾豆渣;豆漿倒完後,用手扭轉紗布袋,將豆渣中的豆漿擠出,不浪費任何一滴。
      • Step 4 煮豆漿:將濾過渣的豆漿以中火煮滾,再轉小火煮約20分鐘,不要蓋鍋,適時攪拌一下以免燒焦。熱騰騰的香濃豆漿完成囉!

米媽插撥:濾渣做法米麻使用吳興街劉家豆花的建議版本,豆漿倒入紗布袋後"暫不擠出",將紗布袋綁個結跟部份濾出的豆漿一起煮,這樣煮起來比較. 香濃哦!(缺點是,得等豆漿稍冷後,才能真正用手扭轉紗布袋過濾豆渣)

step 2.jpg 

煮好以後等涼了再過濾,就大功告成了

step 3.jpg 

另外紗布袋的部份,bbh很多媽咪使用洗衣袋(密網ㄍ字狀的),米米麻有用過,好用!不過因為要跟豆漿一起煮,所以米米麻改用回傳統的豆漿過濾袋。

過濾袋.jpg 

  •  
    •  
      • Step 5 喝豆漿:手作豆漿因為沒有添加防腐劑,所以無法久放,請儘量於2天內喝完喔。

 喝豆漿.jpg

你也許會問,吳興街劉家豆花很有名嗎?…哈,這是米媽公婆的小攤位啦,二十幾年囉!!他們作的豆花是我今世人吃過最好吃最道地的。只可惜公婆養老去,現在想吃哦…得求他們做了。

豆渣烘蛋

材料:豆渣、蔥花適量、蛋3粒、鹽少許、白胡椒粉少許

作法:

  •  
    •  
      •  
        •  
          • Step 1 乾鍋先炒乾豆渣、待豆渣成金黃色時盛起、放涼備用
          • Step 2 將所有材料(包括豆渣)放入碗中攪拌均勻。

step 4.jpg

  •  
    •  
      •  
        •  
          • Step 3 起鍋,下1~2匙油,倒入攪拌後的蛋汁,以中小火慢慢烘熟兩面即可。

step 5.jpg 

豆漿配烘蛋,可以當健康營養又有飽足感的早餐哦!!

done.JPG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僅管知道這一天應該快到了,被家暴時還是很驚~~超級痛!!米米小姐在這個禮拜,對米米麻家暴了四次,有一次米麻已經忍不住打了屁股…因為即使嚴厲的告訴她「不可以咬媽媽,媽媽痛痛」,她還是氣得大哭。這個歡婆!媽咪只好撥打一一三保護專線申請保護令了。

驗傷單.jpg

 根據家暴中心提供的申訴流程,米米媽應該這麼做:

何謂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身體上不法侵害指的是:虐待、遺棄、押賣、強迫、引誘從事不正常之職業或行為、濫用親權、利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傷害、妨害自由、性侵害…等,包括有鞭、毆、踢、捶、推、拉、甩、扯、摑、抓、、燒、扭曲肢體、揪頭髮、扼喉頭、或使用器械攻擊(如玩具)等方式。 =>根據定義,米小姐,妳的行為已構成家暴要件了

《暴力發生時該怎麼辦》

  1. 勿再以言語刺激對方火上加油 =>所以不能說:妳咬啊,咬啊!有種再咬啊…。
  2. 保護自己的頭、臉、頸、胸和腹部 =>可是妳咬的不是這裡,是腿跟肩膀
  3. 大叫救命,使鄰居、親人能及時趕到
  4. 盡快脫逃到親友、鄰人或庇護中心
  5. 110報警,使警察阻止施虐者施暴,並護送你到醫院或庇護中心
  6. 驗傷拿甲種驗傷單,並以照片為證 =>有,如上圖以茲證明。大腿、肩膀多處,血跡斑斑,傷痕累累,天地可鑑。
  7. 到警察局備案、作筆錄
  8. 保留證物,如驗傷單、凶器、遭破壞之衣物 =>只有米米的兩顆牙
  9. 在司法人員到達前,必需維持暴力現場原狀以留存更多的證據
  10. 求助於有關機構

《暴力發生後該怎麼辦》

  1. 撥打一一三保護專線
  2. 向各縣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求助

 

以上,都只能在氣頭上想想而已,米麻能做的,只有在下次發生時,嚴厲的告訴妳不可以而已,接著就是等待妳哪一天明瞭家暴的不正當性了。很多媽咪建議,可以彈妳嘴巴或是咬回去,雖然可能有效,不過,那不是米麻的風格。

找了很多資料,還是以下這篇文章,深獲米媽認同,提供給被家暴的媽咪參考參考。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註: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能米媽太常吃米米的腳丫丫,被她學起來了,要改要改!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
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所以媽咪突然大聲吼妳是錯的,怪不得妳被嚇得大哭!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
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所以媽咪一時忍不住打妳屁股是錯的,要修鍊!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
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同事寄給我的,關於口罩的新知,知道一下囉!

*********************************

活性碳口罩「罩」不住 藥師:反易沾染病毒
    
      感染H1N1新流感的病例快速增加,已引發民眾恐慌心理,紛紛戴上口罩出

    門,但市面上口罩款式眾多,消費者要選對口罩才能有效防疫。經營連鎖藥局的

    專業藥師就指出,新流感大流行期間,並不能戴活性碳口罩,因其主要用來去異

    味,配戴後反而更容易吸附外界物質,為防疫帶來反效果。

      市面上口罩琳瑯滿目,有外科手術口罩、活性碳口罩、一般布面口罩及專業

    醫療用N95口罩,一般民眾常誤以為活性碳口罩抗菌效果更好而選購,但其實卻不

    然。


      根據長青連鎖藥局副總蘇小鳳表示,活性碳口罩的主要作用為去除異味,其

    口罩接觸外界那一面的材質,容易吸附物質。若在新流感大流行期間配戴,反而

    容易沾染病毒,隔絕功能不成,容易造成反效果,建議民眾選擇外科手術口罩

      蘇小鳳進一步指出,一般外科手術口罩有三層,第一層為撥水層,有防水的

    作用;第二層為隔離層,第三層的材質具有親水性,會沾附口紅等。若把最內層

    的口罩戴反,反而容易吸附外界物質,不論市面上藍色、綠色的外科手術口

    罩,都應把深色那面朝外。並選擇包裝上有衛署醫器製壹字號的批號,才是符合

    國家標準的口罩。

      新流感來勢洶洶,也帶動口罩、耳溫槍等產品的商機,蘇小鳳就舉例,以9月

    1日來說,旗下連鎖藥局所販售口罩、耳溫槍、維他命B群等產品熱賣,讓店裡頭

    整體業績一下就增加20%。以單店來看,口罩原本一天賣不到50片,現在每天卻可

    以賣到300~500片。另外,耳溫槍現在也是全台大缺貨,有錢也不見得買的到。

      口罩配戴時間多久才合理?蘇小鳳表示,若戴口罩到公共場合或人潮聚集之

    處,建議民眾4小時就替換口罩一次。


      但北市衛生局疾管處長顏慕庸指出,4小時換一次口罩雖然很正確,但以這個

    標準,全國一天至少要用掉一千萬個口罩,遠遠超過生產產能。一旦疫情危急

    時,可能一天僅能使用一個口罩,因此,建議民眾可以購買三個布面口罩輪流使

    用,用過的口罩可以漂白水來洗滌,就能一再重複使用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音樂」猶如一個會說故事的旋律,讓聆聽者在腦海中產生很多畫面與故事情結。這一篇寫得相當好,值得參考

媽咪寶貝 9月號 NO.111

採訪撰文/黃于珊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幼兒音樂律動專家 洪家茵

  存在主義大師尼采曾說:「音樂可以提昇生命」。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說:「音符、聲調和旋律的譜能夠提升人文修養」。而坊間也流傳「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基於此,相信許許多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爸比、媽咪們都躍躍欲試,希望自己的小寶貝能接觸音樂擁有好氣質,並且促進律動協調性的發展與提升他們對音樂欣賞的能力,因此,本期IQ寶貝單元,特別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幼兒音樂律動專家 洪家茵,為爸比、媽咪們捎來正確引導孩子接觸音樂的訊息。

 音樂學習2階段

  首先,爸比、媽咪們是否對寶貝的音樂學習階段有所了解呢?以下依年齡劃分成2階段為爸比媽咪們作解說。
 
胎兒時期~2歲是奠定期
    寶貝接觸音樂的第1個先決能力是聽覺,而嬰幼兒的聽覺從胎兒時期開始,儘管隔著媽咪的肚皮,寶貝在母體內對外界的聲響就已經有了反應(例如:當寶貝聽到太用力的關門聲,會皺眉頭或摀住耳朵;而優美的旋律則讓他平靜!)所以,當寶貝還在媽咪肚子裡時,就已經開始建立對聲響和音樂接受的能力。
 
待小寶貝出生後,外界的聲音對他們來說更清晰、更直接,刺激也更多元化。此時,如果爸比、媽咪們提供給寶貝的聲音是好的學習,那麼寶貝也會從中慢慢奠定欣賞音樂的品味,往正向發展。
 
3~6歲是黃金關鍵期
    此階段,寶貝的聽力已經漸趨成熟而敏銳,他們可以辨別出不同的音樂性。建議爸比、媽咪們可以多提供不同類型的優質音樂,並塑造多元的音樂環境,讓寶貝常接觸、多探索,不僅可以使他們對音樂產生興趣,也能夠培養他們日後對於音樂的感受性及鑑賞力,換句話說,透過成人有計畫的引導與陪伴,他們不但能透過不同的音樂風格逐漸發展出屬於他們特有的音樂偏好,同時,也能對其他音樂類型有高度的包容性。並由音樂的培養類化到性格的發展,使寶貝更open- minded
 
打破7「迷思」
 
X黃金關鍵期再開始  O把握每一刻
  既然胎兒時期,小寶貝就可以透過母體接收聲音,出生後一直到2歲更是奠定期,所以在他們3歲前,爸比媽咪就應該提供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建議家長可以事先安排(例如:可以在家中播放好音樂或是在環境中安排優質的聲音),以幫助小寶貝漸進地接收不同的音樂,並獲得多元的發展。
 
X學音樂要有天份 O環境更重要
  環境對小寶貝的影響力,遠大於遺傳因子。嬰幼兒除了會從環境中的多元聲音刺激分辨出他們喜歡的聲音外,也能從日常環境中的營造,漸漸對音樂產生興趣,所以,如果有優質、平穩的音樂環境來輔助他們,即使小寶貝們本身沒有音樂天分,也是可以對音樂有賞析力及感受力。畢竟,我們要培養一位欣賞音樂的小寶貝,而不是要強求他們成為音樂家。
 
X古典音樂才好 O有畫面就是好音樂
  「好音樂」猶如一個會說故事的旋律,讓聆聽者在腦海中產生很多畫面與故事情結,它並非一定是古典音樂,即使沒有任何歌詞,但聆聽時腦海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某些畫面,並依每個人的生活經驗、環境、教育背景與感受力呈現出不同的畫面,但一首好音樂,它蘊涵的情緒、畫面或戲劇,甚至是文學性,也會同時被引領出來。相同的,許多經典卡通(例如:華德迪士尼的幻想曲)、優質的童謠(例如:紅龜粿台語兒歌系列),甚至是有聲繪本(例如:窗口邊的豆豆有聲音樂CD)都具有相當豐富的音樂性,當寶貝們經常接觸此類音樂影片時,他們的情緒會更穩定,想像力及創造力也較容易被激發出來,且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音樂的張力,而在聆聽的過程中,他們會很快樂,而經常性的保持情緒愉悅,將使他們的IQ(智力商數)、EQ(情緒智商)、CQ(創意智商)往正向發展。
 
X音樂學習只有音樂? O音樂學習是多元融合
「文學」、「戲劇」、「體能」、「律動」、「節奏性」全部都與「音樂」的學習密不可分!也就是說,音樂學習通常並非只有音樂(例如:同一首主角為猴子的歌謠,我們可以跟寶貝說剛剛唸的是調皮的猴子,現在我們要唸的是動作好慢的懶猴,那我們來慢慢唸好嗎?又像是開車經過路上,看到水泥車在轉動,我們可以問問寶貝,當看到水泥車在轉動時,有沒有想到哪一種聲音像是水泥車在轉動的感覺,請寶貝作聯想)。
 
X強求學習音樂 O重視寶貝的音樂興趣
  現在坊間有很多音樂課程,爸比、媽咪們可以帶36歲的寶貝去參加,但提醒爸比媽咪,不要為了滿足自己年輕時無法完成的夢想,而強迫小寶貝一起去上音樂課,尤其在這個階段,幼兒的認知發展,都仍在逐步成熟中,對於音符抽象符號、小肌肉的協調性,以及對各種樂器和聲音的辨識等,都是孩子需要透過較長的時間去學習,才能逐步展現的成果。
 
    因此,千萬不要強求寶貝的學習要立竿見影,對於36歲的小寶貝而言,爸比、媽咪們可以先幫助他們喜歡音樂為主要目標,等到小寶貝漸漸地喜歡音樂後,再讓他們初步的接觸樂器,最後,等小寶貝的小肌肉達到完全的發展後,再開始真正的學習樂器的演奏,而且,每個幼兒的發展有其個別差異,爸比、媽咪們要有耐心的協助他們,及陪伴成長,才是培養小寶貝學習音樂,增加興趣最好方法。
 
X學音樂要有目的 O多元學習why not
  建議爸比、媽咪們以「我要陪寶貝玩音樂」、「我希望我的寶貝可以接觸不同的東西」、「我希望他的生命學習多元化」等開放態度取代,「他一定要通過各項樂器練習的鑑定測驗」、「他的學習必須立竿見影」。那麼,寶貝在未來將有更多揮灑的空間。
 
X夠專業才能教音樂 O親子輕鬆玩音樂最好
  親子間如果可以多多利用音樂遊戲作互動,將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幫助寶貝的心理情緒,發展成安全依附類型。其實,爸比、媽咪們可以從跟寶貝說音樂故事、陪伴他們聆聽優質的音樂或從事簡單的肢體互動的音樂遊戲等著手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麻碎碎唸,原來瓜、桃類不能晚上吃,前一陣子米米都在晚上吃桃子當甜點,早上便便正常,晚上一定糊便,原來米媽給錯時間。真抱歉啊!米米…
採訪╱張玉櫻
諮詢╱元智大學生物科技與工程研究所所長 魏郁宏 /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 郭哲彰


天氣熱,冰冷飲食仍要節制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郭哲彰主任表示,由於夏日陽氣壯盛,所以在飲食上「宜食寒,以養於陽」。怎麼說呢?因為台灣氣候炎熱多雨,導致相對濕度過高,容易造成食慾不振、大便稀軟,因此吃一些偏寒但又可利濕的食品(綠豆薏仁湯),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要注意,即使氣候炎熱,但因「夏月伏陰在內」,所以盡量不要喝冰水、冰飲,瓜、桃等生冷食物也不宜吃過多,尤其晚上儘可能不要吃,否則容易引發腸胃炎。

另外,夏日陽氣旺盛,是一年當中補充身體陽氣的好機會,尤其針對虛寒體質的人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因此,可利用清晨去戶外踏青,吸收大地之陽氣,尤其過敏體質的人更應該如此進行。中午時刻則避免在大太陽底下活動。若要預防中暑,可用適量有機地瓜粉加入黑糖水煮來喝,或是中藥「六一散」加蜜茶飲用。

善用「穴位按摩」
郭哲彰主任指出,當身體感受暑熱或暑濕,容易引發熱衰竭或中暑現象,此時穴位按摩則可以派上用場。
◎中暑常見症狀:
身體熱、頭痛、口渴、汗出不透徹的感覺,並伴隨有胸悶、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嚴重者會出現肚子絞痛、拉肚子。

◎改善方法:
可以用一些清暑瀉熱的穴位來加速身體對於暑濕穢濁之氣的排除。
(1) 通常先刮痧「百勞穴」、「委中穴」及「尺澤穴」,出痧厲害的,甚至可以在局部點刺放血,但注意器具消毒必須完全。
(2) 身體熱、頭痛、口乾者,可按摩「合谷穴」、「曲池穴」。
(3) 若噁心、嘔吐或食欲不振者,可按摩「內關穴」及「足三里穴」。
(4) 3歲以下孩童可以加入小兒推拿手法,如:「推天柱骨」、「清天河水」、「退六腑」。
透過上述手法,可以緩解身體對於暑熱的不適。

消暑的養生食物
郭哲彰主任提醒,夏季時心氣旺,相對的也就造成肺氣衰。由於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當少吃味苦的食物,而應多吃辛涼且氣腥的食物:
◎ 辛涼食材:有白蘿蔔、荸薺、薄荷、九層塔、白菜、荷葉、白蘆筍、豆腐、豆薯、麥門冬等,以及大多數的香草植物。
◎ 氣腥食物:有牡蠣、海帶、蛤、紫菜、白魚、海石花、小卷、韭菜、魚腥草等。
以上述食材配一配,即是一道道消暑養生套餐。

開胃養生餐點

天氣炎熱讓人食慾不振!來個開胃又養生的餐點吧!本單元特別邀請以設計品味起家、美味健康餐飲而著稱的The One中山概念店,由Banny師傅示範三道好吃、開胃又健康的餐點,您不妨動手跟著做!

鰻魚淮山海藻沙拉
◎材料
日式鰻魚醬汁(一些專賣進口食品的超市專櫃有賣)、蒜頭、淮山(即山藥)、蘿蔓生菜、進口海藻(超市有賣)、番茄、小黃瓜、蘋果等
◎做法:
1. 將炸過的蒜頭磨碎,加入日式鰻魚醬汁,當作佐料備用。
2. 將淮山削皮、切絲。
3. 將蘿蔓生菜洗淨切寬條狀,進口海藻泡水還原。
4. 其他可依自己的喜好,將番茄、小黃瓜、蘋果等洗淨切塊。
5. 將2、3、4等材料攪拌,拌入1的佐料即成美味沙拉餐點。

嬰兒與母親雜誌9月號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每天至少洗一次澡,在洗澡水中添加沐浴油。

2.洗澡時在皮疹厲害的地方用些水溶性的潤膚油浸泡,最好不要用肥皂。

3.洗完澡之後,塗抹溫和的類固醇軟膏。

4.因為會有繼發性感染,所以選擇軟膏時可以挑選添加抗念珠菌、抗細菌成份的軟膏,即俗稱四合軟膏,或看盒裝上主治功能的標示。

5.在沒有洗澡的時間,在患部尤其是尿布區域塗抹潤膚乳或潤膚霜。

6.頭頂厚厚的皮垢,可以先用石蠟油、嬰兒油或花生油等油劑,於清洗之前先潤濕一到二個小時,再用洗髮精清洗,效果會更好。

7.如果頭皮上發炎的比較厲害,比較紅,可以考慮使用溫和的類固醇洗劑塗抹。

8.含有水楊酸的外用藥,因為患部吸收力特別強,對於嬰兒最好不要使用,以免水楊酸的副作用。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重鼻塞時,使用溼熱的毛巾在鼻子上施行熱敷,鼻黏膜遇熱擴張後,鼻腔會比較通暢,同時黏稠的鼻涕亦容易水化而流出來。醫生有時候會建議寶寶吸一點潮濕的水蒸氣,可以利用浴室放熱水瀰漫的蒸氣,或是使用媽媽美容用的蒸臉器噴出來的蒸氣,吸個三、五分鐘後,再清除鼻涕。這種解除鼻塞不適感的效果,會比光用熱毛巾敷鼻子好很多,並且可以有化痰作用。
臨床上,如果鼻塞的程度,會嚴重影響小嬰兒的睡眠或食慾時,可以請小兒科醫師開一瓶含有輕微血管收縮成份的鼻滴劑,在睡前或餵食前15到20分鐘,滴一下嬰兒的鼻子來幫忙,可是使用上不要超過四到五天。口服的抗組織安、偽麻黃素藥物,也會有幫助。一般來說,嬰幼兒的鼻管脆弱狹窄,治療中又很不合作,使用吸鼻子的橡皮管粗到0.35公分,抽吸之間,吸力大時,容易傷到黏膜,抽出血絲,使得黏膜更紅腫,也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所以,嬰兒的鼻塞,不建議使用抽鼻子的方式。

irischu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